《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和《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对中国卒中患者的防治给出建设性的指导,使临床卒中救治规范化。专家们强调,只有按照指南规范化操作,才能提高卒中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日前,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的指导下,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指南协作组颁布了《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下称“《诊治指南》”)和《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下称“《二级预防指南》”)。这两份指南对中国卒中患者的防治给出建设性的指导,指出预防卒中复发是卒中治疗的重要策略,而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卒中再发的关键,高危患者应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卒中再发。
《诊治指南》分为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大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非药物治疗、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非心源性栓塞所致的卒中或TIA的抗栓治疗及特殊情况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共五个部分。《诊治指南》建议医生先对病人进行风险评估,按照卒中复发不同的风险程度把病人分层,再采取适合病人的干预措施。风险高者,其干预行为就重,反之则轻。
风险评估是按照Essen卒中危险评分标准进行,根据卒中患者年龄,吸烟状况,是否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既往是否有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既往是否有短暂性脑缺血/卒中史等危险因素进行复发风险、危险分层评估。按照分数高低,将患者分为低危、高危和极高危三类人群,分数≥3分者为卒中高危患者。
按照《诊治指南》建议,医生仅需对低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中高危病人应采用低强度药物干预,而高危患者则应使用强效药物。按照Essen评分标准,3分以上的患者达到46%,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人需要采用更强的二级预防手段,将血压控制得更低一些。指南还推荐风险较低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高危患者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卒中再发的关键核心治疗。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特点,目前,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的原因。特别是有心脏病或者有其他危险因素者复发率更高。卒中的治疗不仅仅是对急性期疾病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二次复发。
将近一半的卒中患者会复发。其原因在于,病人治疗的依从性也不高,医生治疗不够规范。虽然已有指南,但医生不一定按照指南操作,或者死板地按照指南操作,因此,指导医生根据患者不同层次、不同风险进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通常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很多医生把卒中分为急性期和二级预防,两者之间的治疗缺乏一定的衔接。卒中病人的病因是非常复杂的,医生在本次卒中治疗的同时,就应该对下一次卒中的复发进行有效的干预,即进行二级预防。尽早启动二级预防可以有效预防包括卒中在内的下一次缺血性事件再发,降低患者致残率。《二级预防指南》指出,认识和控制危险因素对于卒中二级预防极为重要。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因素(年龄、家族史、种族、性别)和可干预因素(高血压、脂代谢异常、肥胖、吸烟和少动)。
所有的卒中患者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理想血压应低于130/80mmHg;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减肥、戒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或者使用调脂药物降脂,糖尿病患者也应该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严格地控制血压和血脂。降压药、他汀类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前两者都是针对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而抗血小板药则是直接针对血栓形成的过程进行治疗。
据了解,此次修订的《二级预防指南》着重介绍了控制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诊治指南》则强调了规范治疗,减少卒中损害。针对目前临床卒中救治中的不规范,专家们还特别强调要按照指南规范化操作,才能提高治疗的有效性。相关机构将在全国范围内向临床医生进行指南的宣教和普及工作,确保将指南要求的规范落实在日常的临床诊疗过程中,从而有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